一、第八个是铜像电影讲了什么?
剧情简介
易卜拉辛是一位勇敢而成熟的游击队队长,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在疗伤期间还在村落里向农民广为传播革命真理,教育他们为了自由翻身而与法西斯战斗,帮助不少村民走上革命之道。后来他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资料图)
影片评价
改编自阿尔巴尼亚文坛著名作家、诗人阿戈里的作品,是中国中年以上观众相当熟悉和推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影片的最大特点是倒叙,由主人公的七位战友扛着他的铜像去他家乡作为主轴,由每个人一段的回忆他的战绩。这种手法在当时迷惑了不少观众。本片教育职能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典型时代的英雄特色仍具有榜样作用。片中许多对白成为当年中国观众的流行口号:如“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嗨!希特勒!”上译厂的精妙配音使之成了一时的经典。
二、谁看过电影.(桥.兰斯拉夫)的片子,好看吗?
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伏击战
前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保卫战,桥,南方铁路之战,夜袭机场,苏捷什卡战役
前苏联;莫斯科保卫战,解放,功克柏林,库尔斯克坦克战。
总之,苏联电影的质量是高于,阿尔巴尼亚和前南斯拉夫。
三、60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歌曲?
阿尔巴尼亚,一个中国人似曾相识的国家;阿尔巴尼亚,一段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记忆。有一定年纪的中国人,在脑海中或多或少有着有关阿尔巴尼亚的回忆。阿尔巴尼亚歌曲,一般旋律都非常欢快流畅,演唱时情绪饱满,不少战斗歌曲节奏感还很强。
这些歌曲包括亚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还有《游击队之鹰》和《含苞欲放的花》两首经典歌曲。此外,《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地拉那北京》和《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等歌曲也非常流行。
四、70年的进口的阿尔巴尔呀的电影有哪些?
1946年以前阿尔巴尼亚仅有16家私人电影院,上映的都是西方国家的影片。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建立和发展民族电影事业。开始拍摄纪录片。1952年7月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建成,改变了初期只生产新闻片的局面,早期比较好的纪录片有《542号钻塔》(1957,曾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奖)、《阿尔巴尼亚之光》(1958)、阿苏两国合拍的《光荣的道路》,大型彩色纪录片《阿尔巴尼亚》及《繁荣吧,阿尔巴尼亚!》等。
五、谁能说出60、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电影详细名单?
那一时期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 《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创伤》、《脚印》、《宁死不屈》、《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小贝尼》、《平凡的岗位》。
六、阿尔巴尼亚女人多吗?
阿尔巴尼亚国家男女人口比例基本一致,所以,女人和男人差不多,略少一点点。
2011年,阿尔巴尼亚进行了第11次全国人口大普查。目前全国人口共283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5人。其中男性142万人,占50.2%,女性141万人,占49.8%,男女比例为100.8:100;城市人口152万,占总人口的53.7%,农村人口131万,占总人口的46.3%,城乡人口比为116.2:100。
按城市人口算,地拉那是阿国的第一大城市(53.7万人),其他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有:都拉斯(19.9万人),费里(12.5万人),法罗拉(11.8万人)和爱尔巴桑(11.7万人)。
七、阿尔巴尼亚电影战斗的道路插曲?
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插曲 游击队上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