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游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成都市武侯区临江西路川投大厦19楼有人割腕自杀,已死亡。根据网传信息查实,逝者为川投集团纪委副书记杨超,年仅49岁,媒体记者致电当地殡仪馆,基本信息得到了印证。

根据媒体报道,从接近警方人士处获悉,此事排除刑案,公安机关不会就此发布通报。随后记者致电川投集团询问时,对方的回答是:一切以公安机关调查发布为准,具体情况无可奉告。

逝者为大,尊重其家属的隐私权是必要的。但作为公职人员,而且在关键的岗位上,发生这样的意外,尤其是在办公室割腕自杀,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资料图)

当然结果需要以公安机关为准,因为事发突然,结果还没有最终确定,抱着保守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发表意见是正确的。但有关部门对于社会的质疑,有必要在有最终结论的情况下,向社会做出说明,消除公众误会,既是对逝者负责,更是对单位负责。

但川投集团的一些做法却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媒体报道,此前关注到川投集团曾发布的一则关于杨超的工作短讯中,曾有其本人的职位介绍。杨超曾任四川省纪委监委驻川投集团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纪委副书记、纪检监察室主任。

可蹊跷的是,在事发后,该信息被删除了。这样的举动到底是出于何种心理不得而知,但相关单位希望淡化处理,害怕舆论过多解读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警方排除刑事案件,属于警方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作为一名纪检部门的关键领导,对其本人的自杀原因有必要追本溯源,更要和涉及的具体人、事相关联,全面梳理也是对其家属最好的交代。

出现负面信息,一些机关单位习惯性地躲避舆论关注,这样的做法更是增加了事件的神秘感。很多本来只是个人的疾病引发的自杀案件,也因相关信息不透明,单位和社会拒绝沟通,反而让舆论满天飞。

杨副书记自杀身亡的背后,川投集团屡年来高层不断落马的背景更是加重了社会的猜忌。从2014年至今,川投集团已经有3位董事长接连落马,这样的状况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2014年12月,时任川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黄顺福被查,2016年被提起公诉,涉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被追究刑事责任。2016年继任者刘国强在3年后退休三个月后被查。2019年,刘体斌接任董事长,2022年11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有关部门调查。

除此之外,川投集团还有多名高管因为经济腐败等原因,被调查判刑。如此前赴后继的贪腐背后,怎能不让人把杨超的意外事件和集团内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互相联系?

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说清楚一个高官意外死亡的前因后果并不复杂,制止舆论过度解读的唯一途径就是开诚布公。只要信息足够透明,证据足够充分,完全可以堵的住悠悠众口。

一句生硬的“无可奉告”,带着体制的傲慢,只会火上浇油。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应该成为机关单位的自觉意识,而不应该把公众推到对立面。关于一名纪委副书记的离奇自杀,需要一份详细的说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