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朱元璋在天下大定之后,开始削减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的权力,特别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因为担心手下的大将威胁到皇太孙朱允炆的皇权,因此决定自己生前就把可能的障碍“刺头”拔去,对于那些功高震主、太子不能降服的人,开启了残酷的杀戮行为。而在这种环境下,汤和,这位大明数一数二的开国猛将,却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低调处事,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少数幸存者之一。


【资料图】

一、臣愿求皇上赐美人十名

汤和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与朱元璋是一条街上玩泥巴长大的同乡。

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抗元义军,还是汤和写信叫他去的,因此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汤和也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信国公。

对于劳苦功高的大臣来说,正是开始享福的时候,没想到,汤和却突然主动提出愿意交出手中的兵权。

1388年,汤和自愿告老还乡,向朱元璋请辞。朱元璋疑惑的问他:“爱卿突然请求归隐,所为何事?”汤和淡淡一笑,回答道:“臣年老体弱,不堪大任,还请陛下允许我卸下重担,安享晚年。”

朱元璋细细打量着汤和,心中暗自琢磨。这位老臣并非贪图名利之人,这也正是他一直受自己信任的原因。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个多疑的人,他故意试探道:“爱卿有何心愿?朕定然满足。”

没想到汤和开口提出一个要求,让朱元璋差点惊掉下巴。

汤和说:“臣愿求皇上赐美人十名。”

朱元璋惊讶地问道:“汤爱卿,你这一生都是为人严谨,这晚年却为何如此荒唐可笑?”

汤和尴尬地笑了笑:“陛下,臣胸无大志,只有这点兴趣爱好。听说陛下后宫佳丽如云,臣也想借些美人消磨时光。”

朱元璋一听,仍不住笑出声来:“既然爱卿有此雅兴,朕就再赐你十名宫女。但是爱卿年事已高,可要悠着点啊。”

汤和一听,连声道谢。一出宫门当街便开始左搂右抱,毫不避讳。

汤和的儿子看到这一幕,感到无法接受。他铁青着脸,愤怒地瞪着父亲,说道:“父亲,您怎么能这样?这让我们汤家怎么见人?”

汤和瞥了儿子一眼,没有做任何解释,依然我行我素,毫不收敛。

一天,朱元璋的贴身太监给汤和送御赐的美酒,刚进到汤府,就看到汤和在家里大骂儿子:“混帐小儿,为父的女人,你也敢惦记!”

太监抿嘴一笑,派人把20名宫女逐一验身,果然如朱元璋所料,汤和在家真的天天夜夜笙歌啊。

太监走后,汤和的儿子问汤和刚才为什么要那样说?

汤和瞥了一眼儿子,深深地叹了口气道:“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我这么做是为了保全汤家一门性命啊。”

“你以为刚才来的太监真的是为赐御酒啊?这是皇上不放心我啊。你没看到朝堂上当初功高盖主的大臣已经没有几个了吗?我们家如果不想步他们的后尘,就必须打消皇上的顾虑。所以我宁可自污名声,让皇上看到我无所作为的样子,就是让我们汤家能够避免蓝玉一样的下场。”

儿子听了父亲的解释,这才知道汤和的良苦用心。

二、功成身退 低调行事

在朱元璋晚年大肆杀戮功臣的环境下,汤和能够全身而退保全性命,正是得益于他功成身退、低调做人的处事智慧。

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集二十一位功臣聚餐,当众敕命赵庸、廖永忠、傅友德、冯胜、耿炳文、于光、孙兴祖等人交出兵权。而汤和在朱元璋还没有召集功臣聚餐之前,就主动上交了兵权。

一次,汤和到京城朝见朱元璋,当时正值朱元璋想要削除一些功臣的兵权,汤和深知此时前去觐见可能会让朱元璋产生疑虑。于是,他决定先派人给朱元璋送去一封信,说明自己想要辞去所有官职,回乡养老。

朱元璋在接到汤和的信后,便召他前来朝见。见面后,朱元璋对汤和说道:“你可是来跟我辞别的?”

汤和回答道:“臣年老体弱,已经无法再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安度晚年。陛下慈悲为怀,一定能够理解我的想法。”

朱元璋听了汤和的话,感到十分满意。他不仅同意了汤和的请求,还给了他一些赏赐,让他安心回家。

为了让朱元璋更加放心自己,于是也就发生了开头一幕。

汤和在交出兵权后,选择低调处事,而没有像其他一些功臣那样,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去谋求个人的利益。他甚至主动放弃了朱元璋封给他的赏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种低调的态度可能让朱元璋对他更加放心。

他退隐家乡后,很少出门,也不再参与当地的社交活动,更不插手朝政,也不再参与任何权力斗争。每天,他只是静静地待在家里,看书、写字、养花种草,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有亲朋好友前来探望,他也只是和他们简单地聊聊天,从不谈论朝政。尽可能地避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虽然汤和与朱元璋有着特殊的关系,汤和与朱元璋自幼是在一条小街上长大,而且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加入义军,朱元璋投军还是汤和写信叫他来的,但汤和从不以此邀功,也从不宣扬此事,因此朱元璋对汤和有着不同寻常的信任和好感。

正是汤和这种功成身退、低调处事的行为,让他在晚年的时候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他不仅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还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少数幸存者之一。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