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典不会由于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而流传到了后世。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经典的言语,便成为了后世口中的名言,并开始进行应用。

在如今的我们眼中,“以德报怨”自然是一个熟悉的词语,而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它指的是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这句话之后其实还有一句话。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词语的意思才被后世人误会至今。

很多人听到“以德报怨”之后都会嗤之以鼻,毕竟如果一个人对你很不好的情况下,你还能够对他温柔以待,这是很难的,也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当然,这样的行为也很虚伪。但是这个词语真的从开始出现的时候便是这个意思吗?其实不然,而想要探究其最初的本意,则需要从“以德报怨”的出处开始说起。

“以德报怨”一词出自《论语宪问》,原句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因此向他求教之人很多。于是乎,有一天,有人便问孔子:“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那你有怎么样来报答别人的恩情呢?只有用该有的态度去面对对你不好的人,并回报对你好的人,才是正确的。”

由此不难看出,在孔子眼中,一个“老好人”并非是为人们所喜欢的,也并非是完全正确的。“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既不由老子提出,同时也不合于老子或道家的思想,同时也非出于孔子,更不合于儒家的思想。在世人的眼中,孔子一直是仁德的代表,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因此这个故事经过千百年的传播,便变了味道。当然,也很有可能是为一些人所利用,成为他们肆意享受他人好意的一个理由。

人生在世,谁都有七情六欲,谁都有喜怒哀乐,压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自己无法接受的方式来为人处世,对人生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好的,对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也不一定是好的的,或许还有可能造成人性的扭曲。因此,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基础之上,最大化的跟着心走,或许人们的这辈子过得会更加畅快。

参考资料:《论语》、《中国古代文化概览》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