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24拐是什么
作为汽车自由人,在我脑海里存留着一张黑白老照片:一队美国军用大卡车在一座雄伟的大山上蜿蜒盘旋沿着一条拐了20多个弯的山道缓缓爬行。
大自然的神奇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顽强精神,两者的有机结合恰如用汽车给大山之神披挂上凯旋的彩带!就是这张由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叫做“24道拐”的黑白照片被国外众多媒体无数次登载转载。
(资料图)
作为滇缅公路的代表性照片,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通过它介绍给了世界。
当敏者时,我深深被画报上的这幅照片震撼了。
以至于我在曾服役过的汽车部队模仿过类角度拍过照片。
“24道拐”不仅在我心中是一种情节,在大千世界中也始终是一团迷雾。
它拍拿春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声名显赫。
但由于当时媒体的模糊报道,当人们想起再次重返此地的时候,它却似乎从世界上消失了。
在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中没有人能够准确地指明“24道拐”在地球上的准确位置。
在史学界,大家普遍认为“24道拐”是史迪威公路某路段,应该在滇缅公路中国境内云南段。
2002年云南省学者戈叔亚,花了10多年时间在贵州省晴隆县莲城找到了这段蜿蜒崎岖的山路。
说明它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县城附近,昆明到贵阳的公路边上,这里是云南到战时陪都重庆的必经之地。
晴隆是抗战后方国际援华运输线上的重镇。
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须经过晴隆,运送到抗战前线和重庆。
可以说“24道拐”是滇缅公路的延伸线上。
照片上反映的“24拐”长约5公里,从谷底蜿蜒而上,原有24个“S”型的弯。
每拐仅几十米长。
抗战时,美国援华物资袭耐大部分主要依靠美军大卡车装载,当时,“24拐”时常发生塌方,翻车非常频繁,有时车里拉运的军火还会发生爆炸。
美军士兵或南洋机工在通过这条路时嘴里都会不停地祈祷。
上世纪60年代末,改建320国道时,筑路工人在附近的另一个坡面上,把纵坡放缓,修了一条新路,至此昆明至贵阳的公路与“24道拐”分道扬镳,但老路还保留着。
晴隆县还将“24拐”定为文物遗址加以保护。
我经过24拐纪念碑时,是被悬挂在不远处一座巨大的悬崖上的一条几十米高的瀑布所吸引,在加速通过时偶然间发现。
这座水泥纪念碑其外型尺寸与普通的里程碑极其相似。
我能够在驾车高速通过时看到它,说明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缘分。
这个简单的沙石路口就是我所期待的“24拐”?我毫不犹豫的开车进去1.4公里,看到了山上头。
我仔细观察地形,感觉它不像是那张照片上的“24拐”。
因为他夹在两座山之间的山谷腹地,照片上盘山路的右边是悬崖,这里没有,两边都是山体,无险可言,气势完全不对。
再则,路线形状不对。
照片上的拐,都在山脊上,是凸现的。
现实的“24拐”则根本就是凹陷的。
其次地形不对。
第三我认为照片拍摄的地点并不存在。
原照片是在正对盘山路的山上拍摄的,现实的“24拐”正对面无大山。
云南通往贵州的公路,几乎都是“拐”。
想寻找一段上百米的直路都不容易。
我怀疑晴隆这个“24拐”不是照片上的那个它,它或许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或许早已在后来的修建中被毁掉了。
但它至少在我的心中还屹立着,60年风雨沧桑,今天的“24道拐”已是一个标志,见证着那段抗战历史。
24道拐在贵州什么地方
24道拐在贵州晴隆。
十四拐俗称二十四道弯,又称史迪威公路。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离开晴隆时从上往下行走,徒步24拐别有滋味。到最后一拐与新路交汇处等往盘县的车。公路桥卖腔从第一拐到24拐之间已改道,多绕了几公里,客车已不行24道拐,惟有越野车还抄近道。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生命线上的重要节点,举世闻名的盘山公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公路雄险,设计精巧,依山筑造,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急,但行驶者却无惊恐之感,且是许多自行车爱好者骑行的理想场地,被誉为世界公路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意义
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配或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敏衫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