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名称,包含了 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各 种因素。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人陶宗仪的 《南村綴耕录》中,当时指的是宋元杂剧。 近代学者王国维扩大了戏曲的范围,使之成 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清杂剧、明清传奇以 及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的统 称。

它们虽然名目各异,但有共同特色,即 说唱结合,既有“戏”,又有“曲”,以曲为主。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经过漫 长的发展,不断地丰富革新,逐渐形成了完 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的渊源来自民间歌 舞、说唱和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发展 成熟的中国戏曲,形成自己的特点,那就是 集歌舞唱于一体,有较为固定的结构形式, 角色逐渐脸谱化,情节相对简单化。

这种高 度艺术化的音乐歌舞形式能给欣赏者带来巨 大的审美享受,但同时也制造了传播与接受 的机遇。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先是下层民间艺人、 书会才人的创作,再经文人作家的加工和由 剧作家独立创作。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家有关 汉卿、王实甫、徐渭、汤显祖、李玉、李 渔、洪昇、孔尚任等。

这些作家,创作出许 多优秀剧目,久演不衰,成为中国文化中的 宝贵财富。

戏曲的行头有哪些?

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肪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二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三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及塑形用品。盔头箱,主要是盔、帽、冠、巾4种。杂箱指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把箱即旗把箱,包括各种兵器、文房四宝等道具。一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必须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