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新经纬1月28日电 (薛宇飞)近几年,随着推荐算法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信息茧房效应也受到关注。部分观点认为,推荐算法应用可能导致用户接收信息偏于单一、兴趣过于狭窄,陷入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不过,随着相关实证研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算法导致或放大信息茧房效应这一主观推断产生了质疑。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在线上举行“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关系再思考”主题研讨会,并发布了研究成果《破茧还是筑茧?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会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的学者围绕用户选择、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关系,如何防范“信息茧房”效应,更好发挥算法效用与价值等话题展开讨论。

上述报告及多位与会学者基于各自的实证研究发现,认为从中长期看,个性化推荐算法不但没有导致“信息茧房”,反而可能为个体提供了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以抖音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机制有助于推动用户获取多样化信息。信息茧房效应受到个体、社会、场景与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不能将对信息茧房问题的担忧简单归责到算法。其中,个体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行为和社交关系等因素不容忽略。

个性化推荐破茧效应明显,用户长期使用可有效扩大信息接触范围

如今,个性化推荐技术广泛应用于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在信息过载时代,推荐算法可以实现信息与人的精准匹配,降低用户的信息选择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但同时,用户选择、推荐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也成为关注焦点。

关于个性化推荐算法是否带来信息茧房问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通过实证调研发现,信息茧房受到个体、技术、场景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用户接触的信息多元化程度受到其与算法互动模式的影响,并不能将对信息茧房问题的担忧简单归责到算法,这一发现与学界多项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杨

推荐内容